筑同心群贤毕至 守初心共擘苍穹
——航科院成功举办“民航安全与发展智慧创新研讨会”
2022年8月20日,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主办的“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成立40周年暨第一届中国综合交通发展大会”在北京国测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盛大开幕。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航科院)作为承办单位,当天下午成功举办“民航安全与发展智慧创新研讨会”。中国民用航空局总工程师殷时军、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张春枝、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严新平院士、中国民用航空局机场司副司长马志刚、中国民航大学校长丁水汀、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科委主任)刘攀、武汉理工大学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院长张笛、华为机场与轨道军团副总裁李龙、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荣刚、中国商飞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蒋欣、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高级工程师王军、航科院副院长胡华清、航科院航空安全研究所所长舒平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并发言,航科院院长、党委书记李郁主持会议。民航局计划司投资处调研员朱国辉、民航局机场司标准资质处副处长郭竟成、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航分会总干事孙卫国、首都机场集团科技部总经理秦倩、中翼航空投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陈健、长龙航空党委书记高英战、中交协通用航空产业促进分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王晓凯、航科院党委副书记蔡瑛、航科院总工程师李敬,以及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科委委员、航科院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会议。
在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中,民用航空以其高效便捷、机动灵活、带动力大、国际性强等特点,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航科院举办本次研讨会旨在贯彻《“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坚持安全发展底线和智慧民航建设主线的发展思路,倡导以智慧创新塑造民航业全新未来,发挥民航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优势,推进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会上,行业相关院士、主管部门领导、知名专家学者开展深度交流研讨,精准聚焦智慧出行、智慧空管、智慧机场、智慧监管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精彩分享智慧民航建设的新理念、新技术、新经验,为推动民航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民航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殷时军总工程师向会议成功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的发展目标,民航局党组通过研判形势任务,制定智慧民航建设发展主线,通过民航科技创新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我国民航发展由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运行服务为主向更加注重产业协同转变,以实现民航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有效提升行业安全和发展水平。他强调,要抓紧落实落地《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加速推进智慧民航建设。一是要重点推动民航大数据建设,提升行业数据资源管控能力,畅通数据交互路径,释放数据价值;二是要着力推动场景应用试点示范,突出场景应用在打破信息孤岛、破除制度流程障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等方面的作用,提升行业智慧安全监管能力、服务水平和整体协同运行水平;三是要全力推动新技术应用和关键基础技术研究,突出新技术在创新民航运行、服务、监管方式中的作用,出台北斗、5G等专项技术路线图和系列标准,攻关“卡脖子”难题,推动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商业模式和监管模式等深层次变革,形成保障智慧民航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
张春枝副会长代表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向航科院成功承办本次会议表示祝贺。她表示,党的十九大将建设交通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新时代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民航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和创新性产业,在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据独特地位。航科院作为民航安全与发展领域的权威研究机构,在行业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希望各界人士能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为我国综合交通领域建设发出民航安全与发展智慧创新研究的“最强音”,为新时代民航强国和智慧民航建设贡献力量。
严新平院士围绕“交通运输领域的前沿技术及展望”发言主题,介绍了交通运输领域技术框架与演化总体情况,从轨道交通、道路交通、航空交通、水路交通四个领域,系统讲授了载运装备设计制造技术、运行控制技术、载运装备无人化技术、基础设施设计技术、智能感知、自动驾驶与控制决策、载运装备新型动力和材料技术、航空通信与监视技术、机场空管协同管理技术、船舶自主航行技术等交通运输领域前沿技术的新应用,并从运载装备智能化、清洁化、轻量化、多栖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绿色化以及运营管理与服务信息化三个方面对交通运输领域未来发展模式进行了展望。
胡华清副院长围绕“智慧民航发展趋势与实施路径”发言主题,介绍了智慧民航建设的背景及其在服务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服务人民美好航空出行、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智慧民航建设在旅客航空出行、航空物流、运行保障、行业治理等方面的发展趋势,详实阐释了智慧民航建设的实施路径与实践方向。
马志刚副司长围绕“智慧机场发展现状及思考”发言主题,从智慧机场建设成果、未来趋势、工作思考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我国智慧机场发展情况。他指出,我国民航系统出行体验显著改善、运行效率稳步提升、智能装备规模应用,未来将重点从BIM、数字孪生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建造与运维,以无人驾驶技术为代表的的机场作业与服务智能化、以智慧物联、智能调度等技术为代表的机场全域协同运行等多角度出发,助力我国智慧机场建设平稳实施建设。
丁水汀校长围绕“民航飞联网关技术及发展研判”发言主题,详细介绍了民航可持续、高安全、高效率发展在运行模式、航空安全、运行质效、能源环境、服务品质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守安全底线、提安全基线、明智慧主线、破负碳高线、追质效极线的民航发展“五线模型”,从飞联网核心技术、互联愿景、组成要素、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系统分享了民航飞联网体系架构,并从星空地宽带互联+云平台、多传感器被动观测向主动全息感知转变、空域资源管理向数字化、柔性化转变等方面对飞联网关键技术及发展进行了研判。
张笛院长围绕“我国交通安全现状、挑战、目标及重点任务”发言主题,从我国交通安全发展情况、发展趋势与挑战、目标与任务三个维度对我国交通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新型运载装备带来的安全风险、基础设施韧性和可靠性、智能环境下交通运输系统的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问题,并从交通安全发展体系、保障体系和任务三个方向提出促进我国整体交通安全系统化建设的建议。
荣刚副总经理围绕“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建设民航出行新图景”发言主题,介绍了中国航信多年来在旅客出行方面进行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以及在为旅客出行赋能、推动旅客出行快速升级等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果。目前,中国航信面向航空-铁路-公路打造了涵盖售票-信息服务的综合支撑服务平台,“航易行”行李跟踪、行李服务平台、航旅纵横等都为旅客带来了良好的出行体验;未来,灵活高效的“一站式中转”、“门到门”行李寄送服务等业务将更好地满足旅客的出行需要。
王军高级工程师围绕“中国民航飞行全阶段,数字化管制服务规划与实施路线图”发言主题,介绍了关于空中交通管理领域的新概念,分析了语音通信和数字链通信的各自特点,剖析了传统话音管制服务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并从数字化管制的必要性、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下一步实施路径对中国民航飞行全阶段数字化管制服务规划与实施路线图进行了深度讲解。
李龙副总裁围绕“打造坚实数字底座,助力智慧民航数字化转型”发言主题,从共同推动民航机场建设浪潮,系统规划构建基础设施支撑民航数字化目标,以全流程、全架构、全生命周期视野系统探索民航数字化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打造愿景图、全景图、路线图助力稳步推进智慧民航数字化转型的“华为”方案。
蒋欣副主任围绕“国产大飞机智能飞行发展未来愿景”发言主题,介绍了智能飞行的发展背景、技术体系和合作计划,结合智能飞行新发展需求重构智能飞行技术体系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民用飞机航空器设计思路、航空器使用方式、运输业运营模式等方面发生的变革,提出了智能飞行为未来出行提供安全、高效、舒适、便捷的解决方案。
舒平所长围绕“基于数据支撑的航班飞行风险监测与预警”发言主题,介绍飞行记录器数据的用途及其与航空安全事件调查的关系,分析了民航飞行品质监控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工作现状及其在航空安全领域发挥的主要作用,聚焦行业安全运行和智慧发展需要,分享了航空安全前沿技术的应用场景、功能特点与技术优势,探讨了航空安全技术新路径。
刘攀副书记围绕“综合交通联程出行服务与空地联运场景应用”发言主题,介绍了综合交通联程出行服务与空地联运的背景思路,以京津冀城市群多模式客运枢纽一体化运行关键技术项目为案例介绍具体实践成果经验,并从方案层、服务层、应用层三个层面,详细介绍了联程出行服务的优势及特点。
李郁院长在主持发言中表示,各位专家真知灼见高屋建瓴,使参会各方更加系统地了解了智慧民航建设的新情况、新动态、新要求,对提升民航安全和科技创新发展水平,促进智慧民航建设走深走实,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提出了智慧方案。航科院将以本次会议为起点,坚守初心而不懈拼搏进取,担当使命而勇攀科研高峰,勇闯民航更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创新、更高维度自立自强的新时代潮流,奋勇书写民航科技创新精彩华章,以奋发图强的拼搏姿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转602